近日,中國新聞網發表了題為 “甘肅“領軍人才”周鳳璽:鹽漬土研究成果實現產學研多方共贏” 的專題報道,介紹了蘭州理工大學周鳳璽教授團隊專注鹽漬土研究,推動產學研融合的事跡。
中國新聞網截圖
鹽漬土力學研究新突破,核心技術設備成關鍵
據中國新聞網報道,周鳳璽教授團隊長期致力于鹽漬土力學特性及工程應用研究,其成果為西北寒旱區基礎設施建設提供了關鍵技術支撐。團隊通過產學研深度合作,加速了科研成果轉化。
其中,由蘭州理工大學聯合歐美大地公司研發的非飽和土三軸核磁共振儀,憑借其創新的技術架構與精準的測試能力,成為鹽漬土研究的重要工具。
周鳳璽教授(左)介紹非飽和土三軸核磁共振儀
強強聯合,打造行業尖端測試系統
周鳳璽教授及其團隊在鹽漬土力學及其工程特性研究中,面臨傳統實驗方法難以精準測量土體內部含水量及其分布均勻性,以及無法有效模擬土體在不同應力狀態下的力學行為等技術難題。為解決這些問題,團隊創新性地提出“核磁共振成像+非飽和土三軸剪切系統”的集成研究方案。以實現對土體微觀結構與宏觀力學特性關系的深入研究。
歐美大地公司深度參與設備研發,與周鳳璽教授團隊組建聯合攻關小組,通過技術交流、需求對接與工藝優化,成功解決了儀器工程化設計的核心難題。團隊提供理論模型與實驗數據支持,歐美大地則依托豐富的工程經驗,完成設備穩定性提升與生產工藝創新,將GDS力學控制系統和軸平移技術(含高精度數據采集系統、壓力體積控制器、氣壓控制器及智能化軟件系統等)與巖土核磁共振儀完美結合,攻克了非飽和土多場耦合測試的技術難題。
非飽和土核磁共振分析儀的研發填補了鹽漬土研究中的技術空白,通過實時監測土體在復雜應力狀態下的微觀結構變化,首次實現了從“微觀機理”到“宏觀力學響應”的全鏈條分析。正如中新網報道所言:這一突破性思路為后續研發奠定了堅實基礎,也為鹽漬土工程特性研究提供了全新視角。
非飽和土三軸核磁共振儀
非飽和土核磁共振分析儀是一種用于研究非飽和土體水含量分布及土水特征曲線(SWCC)的先進設備,內含GDS力學控制系統。該設備能夠精確測定土體內部的含水量及分布情況,解決傳統實驗中難以測量土體內部含水量均勻性的問題。通過與核磁共振成像技術相結合,可以對土體進行3D重建,直觀地觀察土體的變形和體積變化。
設備的主要特點包括精確測量土樣的總體變及含水量,采用軸平移技術控制基質吸力,吸力范圍0~500kPa,雙精度壓力表和調節器用于精確氣壓控制,以及采用蠕動泵自動沖刷陶土板下逃逸出來的氣泡,提高含水量測試精度。
更多信息請參考--》 早前報道:
核磁共振土體夾持器示意圖
核磁共振土體夾持器實物圖
GDS控制器,數據采集及軟件系統
產學研深度融合,推動技術成果落地
據中國新聞網專題報道,周鳳璽教授團隊通過產學研深度融合的合作模式,已成功推動鹽漬土領域多項研究成果落地應用。
中試驗證:團隊在蘭州T2航站樓及西北地區典型路段開展中試工作,通過大量測試和長期監測,收集關鍵數據并優化設計參數與施工工藝。
行業標準:團隊主編了交通運輸部行業標準《鹽漬土地區公路路基設計與施工技術細則》,為全國鹽漬土地區公路工程建設提供了統一技術規范,促進了成果的推廣應用,提升了基礎設施建設整體水平。
經濟效益:團隊結合室內外試驗與理論分析,有效預測鹽漬土在外力作用下的強度、變形和穩定性,節約了因鹽漬土病害導致的工程維修和重建成本。同時,研究成果解決了鹽漬土地區基礎設施建設的技術難題,保障了公路、機場等重要設施的安全穩定運行,實現了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的雙贏。
周鳳璽教授指出:“產學研合作不僅加速成果轉化,更為企業創造增長點,同時為科研教學提供實踐平臺,實現多方共贏。”
非飽和土三軸核磁共振儀系統
合作共贏,產學研協同創新價值!未來,歐美大地希望能與更多科研團隊深化合作,推動更多國產高端儀器走向工程一線,為巖土工程創新與行業發展注入新動能。
主站蜘蛛池模板: 额济纳旗| 绵阳市| 枣阳市| 静乐县| 伊春市| 邵东县| 金堂县| 浮山县| 沭阳县| 齐齐哈尔市| 布拖县| 德格县| 尼木县| 伊金霍洛旗| 吉木萨尔县| 武川县| 财经| 新竹市| 共和县| 湾仔区| 怀集县| 菏泽市| 泗阳县| 乌恰县| 环江| 聂拉木县| 绥阳县| 舞钢市| 砀山县| 社会| 来凤县| 吴江市| 九龙城区| 商城县| 保德县| 桑植县| 武强县| 扶绥县| 五河县| 英吉沙县| 黔江区|